聽說傷心咖啡店之歌是本悲傷的書,於是去年暑假買回家後,一直拖到今年才打開來。也許我已經用一年時間做好了萬全準備,這類我通常讀不下去的,帶著淺淺憂傷的,沒有高潮迭起的小說,我卻讀得津津有味。像高級的冰酒,就溫溫熱熱的滑下喉嚨,就算不愛喝酒的人,也難以阻擋這份順暢。
好了,話說得很好聽,其實我也不過才讀了一半而已。只是才讀了一半,撇下她細緻的形容詞不談(也別談那些我認不得的成語),我慢慢進入了她的世界後,我並不喜歡。
聽說這是作者第一本書,聽說她還很年輕。也許是因為如此,教育制度等等的衝擊對她來說還很大。她抱持著一種"找尋真自由"的論調:「爲什麼我們一定要跟大家一樣?」這樣看似聰明覺悟其實被動懶散的論調,剛好是我所不齒的。
昨天晚上剛好讀完了那一段馬蒂跟面臨大學聯考的弟弟的對話。弟弟的言論衝擊著當代的教育制度,反對爸爸所說的蘋果系統,而理當站在另一方的辯論立場的馬蒂,卻只是淡淡的提出幾個老掉牙的論調,安撫意味大於辯駁。甚至連場景都因為在家裡的身分跟弟弟太過聰明太過早熟(還抽煙咧﹚而顯現出一個分明的立場:作者的立場。
只是這樣的立場完全否定了教育的價值。讀盡了聖賢書,學了方程式,難道我們都用不到?
不可否認,我懷疑過教育的意義。
國中時懷疑,聯考時懷疑,移民後沒空懷疑,就業時又再懷疑。週而復始的思考,我背下的那五千年歷史,我怎樣都搞不懂的大陸地理,從六歲起就與我無緣數學物理化學,到底對未來有什麼幫助?
除了文憑,教育到底有什麼幫助?
讀了傷心咖啡店之歌的前半段後,心裡不可思議的對書產生了反彈:我相信教育是有意義的,社會規範是有意義的。
也許教育的路程上,很多東西跟我目前看到的未來八竿子打不著關係,可是強迫性學習,卻開拓了我的眼界。
強迫性的,我讀了羅密歐與茱麗葉,卻在之後愛上了哈姆雷特;
強迫性的我學著算數學,後來發現雖然工作上用不到,可是我的心算還不錯,按計算機也不算慢;
強迫性的,我在國中三年高中一年所看的那些密密麻麻的中國河川圖,潛移默化的給了我這個路痴一線希望,看得懂地圖的希望。
強迫性的,我試著背下中國五千年的歷史,歐洲不知怎麼計算的歷史,現在,反而很後悔一些名人跟史上大事怎麼老是記不得,就像忘了故事中的一片段,懊惱的很。
強迫性的學習,就像媽媽逼著練鋼琴一樣,身在其中覺得毫無億一,可是其實,人格卻吸收各種能量滋長著。最少,強迫性學習讓我了解到,What I can choose, and what will I miss out after my decision?
死背死背,死很痛苦,背卻是學習。所以,「死背」也是有意義的。
對教育的批判是一件事,怨天尤人的態度是另一件。希望傷心咖啡店之歌尋找自由的後半段,可以給我一些陽光,而不是在不可忤逆的殘酷現實中抱怨沒有縫細。
*****
書還沒看完就寫書評實在很白目,不過這樣我就不會忘記。
很好看,看完再來補充。
留言列表